英國太陽能公司 Oxford PV 透過鈣鈦礦-硅晶太陽能技術,將效率提高至 27.2%。
英國 Oxford PV 成功研發(fā)出 1 平方公分大小的高效率鈣鈦礦-硅晶太陽能電池,該效率除了獲得德國 Fraunhofer 太陽能系統(tǒng)研究所(ISE)認證,也突破單一接面式(Single Junction)硅晶太陽能電池的 26.7% 紀錄。
該公司并不期望能將單一太陽能材料效率最大化,反而利用鈣鈦礦與硅晶電池各自優(yōu)缺點與不同能隙特性,拼將鈣鈦礦-硅晶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躍升至 30% 以上。
理論上由于鈣鈦礦與硅晶材料能隙寬度不一,兩者光吸收范圍并不會重疊,因此可各司其職:鈣鈦礦負責吸收綠光、藍光并轉換為電能,矽則用于吸收紅光與近紅外光,但現(xiàn)實往往沒那么簡單,能隙重疊效應(bandgap overlap effect)仍將底層硅晶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砍半,大大影響整體太陽能效率。
為研發(fā)出高效率鈣鈦礦-硅晶太陽能電池,該公司結合轉換效率達 17% 與 22% 的鈣鈦礦與硅晶太陽能電池,但由于能隙重疊效應,最終轉換效率比預期少 11% 左右。
不過與一般硅晶與鈣鈦礦電池相比,轉換效率 27.2% 已算是產業(yè)大突破。Oxford PV 目前也正努力在德國生產 156mm×156mm 商業(yè)尺寸鈣鈦礦-硅晶太陽能電池,并試圖出售其概念。
文章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