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電池對環(huán)境的影響
現(xiàn)在就有一個明顯的問題,我們?nèi)绾伪WC制造鋰離子電池(LIBs)的原材料(鋰、鈷、鎳、石墨)能夠滿足未來電動汽車飛速增長的需求?
據(jù)Wood Mackenzie的預測,到2025年,乘用車銷售量的7%左右將是電動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而到2040年,這一數(shù)字將達到38%,并將持續(xù)飛速上升。眺望電氣化的未來,可以看出確保金屬和充足的原材料供應是多么重要。在過去幾年里鎳已經(jīng)出現(xiàn)短缺,預計2026年的鈷和2032年的鋰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短缺。
為了確保原材料的供應,很多汽車制造商選擇簽署長期電池合同,甚至自己組建電池工廠,為自家以及其他車企提供電池,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亞洲,并且開始蔓延到全世界。供應鏈的高度集中確保了材料的供應。
據(jù)了解,去年,64%的鈷礦來自剛果,而將鋰礦中的鋰輝石轉化為電池級鋰化學品的過程又幾乎完全在中國進行。一些國家和企業(yè)為了獲取電池的上游材料,意識到回收也是一種好的解決辦法,這種辦法可以彌補供應缺口,避免原材料供應的嚴重不足。
電動汽車電池回收的障礙
電動汽車革命的核心是通過清潔能源減少碳足跡。使用回收的金屬代替原材料加強了電動汽車的環(huán)保屬性。Wood Mackenzie認為,電池回收盡管存在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障礙。
首先,電池的化學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意味著即使新技術被開發(fā)出來,它們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也是滯后且漸進式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跟上時代。
其次,電動汽車電池中使用的昂貴材料數(shù)量較少,但這意味著每公斤可回收的優(yōu)質材料的價值更低。原材料的價值會隨著能源密度的提高而降低,但回收材料的整體價值會隨著電動汽車普及率的提高而增加。
保證動力電池的原材料供應是一種責任和創(chuàng)造力的實踐。從長遠來看,對可擴展回收操作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比如預處理——這是一種模塊化的工藝,可以安全地縮小鋰離子電池的體積,降低運輸成本。
政策的不確定性會導致電池回收進展的滯后
當大量可回收的鋰離子電池材料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時,可以對其展開研究和測試,從而給政府提供更加清晰的實踐證明。
電動汽車行業(yè)的新發(fā)展幾乎可用24小時新聞聯(lián)播的方式進行,必須認識到其前進道路上的阻礙,了解電池供應鏈的潛力,進一步完善回收體系,彌補未來將要出現(xiàn)的或可能出現(xiàn)的原材料短缺。
來源:電池中國網(wǎng)